【深度分析】2024年化工行業趨勢與展望

轉自《和君深商產研網》
2023年以來,化工行業成本壓力減輕,化工產品價格中樞走低,化工行業整體收入同比下降,但終端需求表現各異,導致細分化工行業利潤分化明顯。具體來看:
(1)煉化:2023年,原油價格平穩運行且價格中樞下降,有利于煉油廠利潤修復。未來,中國煉化項目新增產能有限,但成品油需求增速或將放緩,“降油增化”“調整產業結構”仍是煉化行業主旋律。
(2)鹽化工:2023年,純堿及燒堿作為基礎原料產能利用率仍保持較高水平;PVC受下游房地產行業需求收縮影響,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價格持續走低,企業虧損明顯。2024年,PVC、燒堿、純堿仍有新增產能投放,但PVC下游需求無明顯恢復跡象,供過于求問題顯著。
(3)化肥:2023年,氮肥、磷肥、鉀肥產品價格中樞下移。2024年,尿素產品新增供給較多,尿素產品供給寬松。中國鉀肥企業集中度較高且鉀礦資源儲量較低,未來擴產難度較大,但鉀肥需求缺口較大,進口量或將持續增加。
(4)合成纖維:2023年,化學纖維終端需求有所改善,整體利潤有所修復。其中,滌綸長絲和氨綸行業產能擴張明顯,2024年行業整體供大于求的市場情況仍然存在。粘膠短纖行業受近年來利潤虧損影響,業內擴產意愿很低,2024年行業盈利性將主要取決于需求狀況。
(5)聚烯烴:2023年聚烯烴產能仍然呈現擴張趨勢,中國聚烯烴行業通用產品供應格局偏弱,2024年,中國聚烯烴仍處于產能擴張周期,進一步限制產品價格和開工率,企業盈利空間有限。
(6)橡膠助劑:2023年,中國輪胎產量同比大幅增長,帶動橡膠助劑總產量有所增長,但產品價格和銷售收入較上年略有下降,未來行業集中度有望提高。
一、行業整體運行情況
2023年原油和煤炭價格均波動下降,緩和了化工行業的成本壓力,化工產品價格中樞走低,化工行業整體收入同比下降。由于化工行業下游地產建筑、汽車和家電制造、紡織服裝等行業表現不一,對細分行業的需求拉動各異,導致細分化工行業利潤分化明顯。
成本端,2023年原油和煤炭價格均波動下降,緩和了化工行業的成本壓力,但當前價格仍處于中高位置,化工企業成本壓力猶存。具體來看,2023年上半年,美國通脹數據強勁加劇了美國加息預期,對油價產生了一定壓力;2023年下半年,受巴以沖突爆發以及OPEC+減產等因素影響,原油價格小幅反彈。2023年以來,國內煤炭產能持續釋放,同時疊加煤炭進口量同比大幅上漲,煤炭供需緊平衡關系緩解,煤炭價格有所回落。
需求端,化工行業下游主要包括地產建筑、汽車和家電制造、紡織服裝、農業等。房地產方面,2023年中國房屋施工面積累計同比下降7.20%,處于近10年來較低水平,房地產行業景氣度下行導致部分鹽化工及化纖等相關產品的需求減弱。汽車方面,2023年中國汽車產量累計同比增長9.30%,增幅處于近10年中等水平,汽車產量的快速增長對聚烯烴以及化工新材料等需求仍有較好支撐。家電方面,2023年中國大家電銷售量累計同比下降8.61%,增速由正轉負,處于近10年較低水平,制冷劑、MDI、塑料以及基礎化工等化工產品需求減弱。紡織服裝方面,2023年中國紡織服裝零售額累計同比增長12.90%,較2022年顯著回升,紡織服裝的景氣度修復有助于中國化纖等化工產品的需求恢復。整體看,2023年以來化工行業下游表現不一,2023年上半年國內外經濟修復不及預期,化工行業下游需求不振,行業景氣度震蕩下行;2023年7月以來,中國出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下游需求弱復蘇。
從經營業績來看,2023年,除化學纖維制造業外化工行業收入同比下降,利潤同比表現各異。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關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統計數據,2023年,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實現營業收入60744.70億元,同比下降1.00%;實現利潤總額449.50億元,同比增長26.90%。同期,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87925.80億元,同比下降3.50%;實現利潤總額4694.20億元,同比下降34.10%。同期,化學纖維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0975.30億元,同比增長6.80%;實現利潤總額270.70億元,同比增長43.80%。
投資方面,在“雙碳”政策以及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部分細分行業投資增速放緩。由于2021年中國一批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集中投產,2022年以來新增產能投放速度有所放緩,2023年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下降18.90%;化學纖維及制造業2022年行業景氣度很低,2023年行業投資較為謹慎,2023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下降9.80%;在消費升級以及國產替代的推動下,市場對高品質化工新材料的需求不斷提升,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仍保持穩定增長,2023年同比增長13.40%。
二、細分行業運行情況
化工行業細分子行業較多,且不同子行業之間行業景氣度表現存在差異,本報告聚焦于發債客戶較為集中的細分行業,如煉化、鹽化工、化肥、化纖、精細及特種化工等進行分析。
1. 煉化
近年來,中國煉油產能及原油加工量波動提升,但中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整體過剩。同時,對原油的進口依賴度較高。2023年,原油價格運行較為平穩且中樞同比下降,有利于煉油廠利潤修復。未來,中國煉化項目新增產能有限,但成品油需求增速或將放緩,“降油增化”“調整產業結構”仍是煉化行業主旋律。
煉油產業鏈以原油、燃料油為原料,通過不同條件下餾分得到不同種類的成品油,同時煉油板塊中的石腦油通過裂解得到不同的基礎化工產品,按含碳個數分為乙烯、丙烯、碳四、碳五及芳烴產業鏈。近年來,隨著中國大煉化項目的推進,煉油產能的持續增長,2020年中國煉油能力已超過8.5億噸/年,接近美國9.0億噸/年的煉化能力。近兩年隨著中國幾個大型煉化項目的建設并逐步投產運營,而同期美國沒有新增重大煉化項目且部分煉廠關停,中國的煉油能力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煉油能力最大的國家,2023年約9.20億噸。2023年,中國原油加工量7.35億噸,同比增長8.73%;原油表觀消費量7.56億噸,同比增長5.15%,主要系下游需求逐步回暖所致。為滿足國內巨大的油品需求,中國不斷加大原油勘探及開發力度,原油產量呈增長趨勢。2023年,中國原油產量2.09億噸,同比增長1.95%,但相較于中國現有加工能力及加工量,每年仍需大量進口原油。近年來,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維持在70%左右。從成品油結構來看,2023年,中國成品油產量4.28億噸。其中,汽油產量1.61億噸,同比增長11.03%;煤油產量0.50億噸,同比增長68.47%,2023年中國出行端客運量逐步修復,帶動汽油、航空煤油等成品油需求的提升;柴油產量2.17億噸,同比增長13.61%,主要系經濟逐步恢復,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同比回升所致;油品化率(成品油產量/原油加工量)58.23%,同比提高了4.09個百分點。從煉化化工產品來看,2023年中國乙烯產量3189萬噸,同比增長10.09%,乙烯當量自給率從2018年的不足50%提高至2023年的67.4%。
自2023年以來,原油價格運行較為平穩,WTI原油期貨結算價于70~90美金/桶之間橫盤震蕩,低于2022年度均價,中國成品油走勢趨同,整體波動幅度較小,有利于煉油廠利潤修復。
根據2023年10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促進煉油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中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億噸以內,千萬噸級煉油產能占比55%左右,各地要依法依規推動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200萬噸/年及以下常減壓裝置有序淘汰退出。未來,中國煉油產能上限將控制在10億噸以內,國內煉化項目新增產能有限。同時,在踐行“雙碳”目標以及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落后產能通過市場化優勝劣汰或者“減量置換”等手段退出。需求方面,在能源清潔替代、能源消費電能替代、車輛節能和燃油替代加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成品油需求增速或將放緩,大型煉化企業將積極推進“降油增化”,中國煉化行業的產業結構有望進一步優化。
2. 鹽化工
鹽化工產業鏈上游為原油、原鹽、焦炭、電石等大宗商品;中游為以聚氯乙烯(PVC)、燒堿、液氯、純堿、氯化銨為核心的重要化工品;下游為管材、型材、氧化鋁、玻璃、無機鹽等領域。
2023年,中國PVC、燒堿、純堿產能同比均有所增長,純堿及燒堿作為基礎原料產能利用率仍保持較高水平;受下游房地產行業需求收縮的影響,PVC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價格處于低位,多數PVC企業處于虧損狀態。2024年,PVC、燒堿、純堿仍有新增產能投放,但PVC下游需求無明顯恢復跡象,供過于求問題突出。
(1)純堿
純堿下游消費結構主要是平板玻璃、日用玻璃、氧化鋁、洗滌劑、化學品和其他等。2017年以來,中國純堿產能小幅增長,產量波動增長。2022年,市場實際投產產能并不多,受前期產能推遲,2023年純堿新增產能釋放較多,純堿產能較上年增長17.66%,產量同比增長14.38%,產能利用率同比下降2.29個百分點。純堿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前五大企業產能占比已從2022年底的51.11%提高至2023年底的58.47%。2023年,中國純堿表觀消費量為3181.81萬噸,同比增長19.99%,主要系新能源行業發展帶動光伏玻璃用量快速增長,以及出口量有所提高共同影響所致。
2023年中國純堿價格變化情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整體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2023年上半年,中國純堿市場供需格局維持緊平衡狀態,在光伏玻璃和碳酸鋰產能持續擴張的支撐下,純堿價格保持堅挺。進入下半年,隨著新增產能的釋放,浮法玻璃需求下滑,同時由于海外裝置逐步恢復和新增產能放量,中國純堿出口量有所下滑,共同導致下半年純堿價格下行。
展望2024年,在中國新能源(3.990, 0.03, 0.76%)行業仍將保持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光伏玻璃和碳酸鋰行業2024年仍有新增產能,純堿需求有望進一步提升。但2023年中國純堿行業新增產能較多且新增的產能于2024年逐步釋放,同時,2024年國內仍約有270萬噸的純堿在建產能待投放,預計2024年中國純堿將供過于求,純堿價格中樞可能下行。
(2)氯堿
氯堿工業是將飽和氯化鈉溶液電解以制取燒堿(NaOH),同時將氯氣進一步加工成聚氯乙烯(PVC)等產品的工藝,中國氯堿工業以聚氯乙烯(PVC)和燒堿為主要產品。
聚氯乙烯(PVC)
聚氯乙烯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通用塑料,其生產工藝分為電石法和乙烯法。隨著國內PVC行業規模的擴大和生產工藝的成熟,中國已成為PVC第一大生產國。近年來,中國PVC產能不斷提升。2023年,國內PVC產能(乙烯法+電石法)較2022年有所增長。中國PVC產能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新疆、山東和陜西。近年來,由于供需變化及出口量變化,PVC產量波動提升;PVC產能利用率亦波動提升。PVC下游制品主要集中于管、型、板材等地產相關消費領域,2022年開始,隨著房地產行業轉弱,PVC需求減弱。
2022年以來,PVC市場價格波動幅度較大,整體呈下行趨勢,主要由于下游房地產行業景氣度走弱所致。2023年至今,中國PVC價格在6000元/噸上下波動,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多數PVC企業處于虧損狀態。
2023年中國房地產房屋施工面積累計同比下降7.20%,雖然從國家層面出臺多項地產相關政策予以支持但收效有限。當前中國居民對地產信心仍不足,同時疊加中國城市化率已達高位以及人口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房地產行業景氣度仍在底部徘徊,對PVC需求拉動有限。供給端,2024年,中國預計PVC新增產能180萬噸,考慮到當前PVC已處于產能過剩狀態,2024年PVC企業經營壓力依然很大。
燒堿
近年來,中國燒堿產能波動增長,產量呈不斷增長態勢,產能利用率保持在較高水平。由于前期燒堿產品效益整體相對較好,2023年燒堿行業新增產能明顯,行業供需格局轉向寬松。作為基礎化工原料之一,中國燒堿下游應用領域廣泛,主要分布在氧化鋁、造紙、印染化纖化工、水處理、醫藥、新能源等行業。其中,氧化鋁行業對于燒堿的需求用量最大,占燒堿消費比重約為34%;造紙、印染化纖化工分別位列第二、三位,比重分別約為13%和10%。具體來看,2023年氧化鋁在產產能均值為8367.08萬噸/年,相比2022年的7968.33萬噸/年仍有所提升;2023年中國機制紙及紙板產量14405.5萬噸,同比增長6.6%,造紙產量的增長帶動燒堿需求增加;2023年中國紡織服裝零售額累計同比增長12.90%,其溫和復蘇有助于印染、化纖等行業對燒堿的消費支撐。2023年,中國燒堿產品表觀消費量同比有所增長。
2023年,受燒堿產品市場供需情況變化影響,上半年燒堿價格快速下降;2023年8月后燒堿價格有所反彈。2023年四季度,燒堿產品庫存充足,下游需求低迷,價格偏弱運行。
展望2024年,從需求端看,中國電解鋁在4500萬噸產能紅線下后續新增空間有限,進而限制氧化鋁需求增量,因此氧化鋁行業對燒堿的消耗量增量有限。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造紙業仍有185萬噸的紙漿計劃投產,預計燒堿需求也將有所增加,但近幾年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堿回收率的提升,漿紙行業用堿量逐年下降,因此對燒堿需求提升有限。紡織服裝業于2023年逐步從底部復蘇,2024年有望繼續回升,印染及化纖業務對燒堿的需求有望持續提升。但據卓創資訊(51.900, 3.33, 6.86%)不完全統計,2024年燒堿仍有475萬噸計劃新增產能,燒堿供需仍將保持寬松狀態。預計2024年,中國燒堿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空間不大,或將維持區間震蕩。
3. 化肥
化肥行業不同于多數化工行業,其下游農業具有非周期性,消費需求取決于人口增速及食品消費結構,因此化肥的長期需求保持穩定。此外,化肥是季節性消費商品,價格與季節變化高度相關。化肥行業產業鏈整體對上游化工原料價格較為敏感,中下游近年普遍存在一定的產能過剩問題,行業景氣情況在細分產品間存在差異。
2023年,氮肥、磷肥、鉀肥產品價格中樞下移,行業景氣度高位回落。2024年,尿素產品新增供給較多,推動尿素產品供給寬松。中國鉀肥企業集中度較高且鉀礦資源儲量較低,未來擴產難度較大,但鉀肥需求缺口較大,進口量或將持續擴大。
(1)氮肥
尿素是中國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氮肥,氣頭尿素企業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貴州等地區,基本圍繞天然氣資源布局;煤頭尿素多以無煙煤為原料,分布在山西、河南等地。隨著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被重視和應用,氣頭尿素由于不具備成本優勢逐步被煤頭尿素取代。煤頭尿素(分水煤漿法和固定床法)有近70%的產能占比,其中固定床法產能占比約在五成。2019-2023年,中國尿素產能呈現先減后增趨勢。2019-2020年,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影響,中國尿素行業集中淘汰了一批廢舊落后裝置,產能隨之逐年減少;但2021年以來受尿素行業盈利驅使影響,行業產能呈擴張狀態,同時尿素新舊產能置換完成;2023年,尿素國內產能7271.00萬噸/年,年產量5723.24萬噸,產能利用率78.71%。
從尿素的需求結構分析,尿素的主要需求為農用市場需求,約占60.7%,在工業市場需求中人造板、三聚氰胺分別占20%、8%,車用尿素及鍋爐脫硝需求占3.5%,其他需求約占7.8%。從下游需求的發展趨勢來看,農用市場需求相對穩定,工業需求與經濟趨勢有一定相關性,在雙碳、環保等政策收緊的情況下,車用尿素需求屬于增長領域。2023年尿素表觀消費量5814.19萬噸,其中尿素出口同比增長50.30%至425.00萬噸。
2023年國內尿素價格呈“V”型震蕩下跌。2023年一季度,尿素價格呈區間震蕩態勢,相對穩定;2023年二季度開始,尿素進入需求淡季,加之原材料成本支撐不足,尿素價格直線下跌。2023年6月中旬,下游市場需求增加,尿素價格快速回暖,但因尿素庫存依然高位,在供應壓力下,尿素價格不斷回落。
展望2024年,需求方面,2024年農業需求預計維持剛性需求,增幅不大。工業需求主要以三聚氰胺、車用尿素等用量為主,2024年,三聚氰胺工廠生產利潤預計仍然偏低,開工率仍將處于低位,對尿素的需求增幅拉動不大。車用尿素主要目標客群為柴油重卡,2023年中國柴油產量穩定增長,但在清潔能源替代的大背景下,未來增幅有限。供給方面,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尿素行業產能增量預計為425萬噸,其中產能投放預計為825萬噸、淘汰產能為240萬噸、技改產能為160萬噸,新增產能較多且主要為新投產的新裝置,尿素供給增幅較大,2024年尿素行業仍將呈現供給寬松的局面,尿素價格中樞或將同比下降。
(2)磷肥
磷肥主要肥種為磷酸一銨和磷酸二銨,兩者主要原材料均為硫酸、磷礦石和合成氨,但在原料的用量方面略有不同。中國磷肥絕大部分用于農業種植領域,是糧食增產的重要驅動因素,主要施用于玉米、蔬菜、小麥和水稻等產品,分別占比22%、16%、15%和14%。區域分布方面,中國磷肥生產主要集中在湖北、貴州、云南和和四川等,4省復合肥產量之和占復合肥總產量的70%以上。未來,隨著具有上下游優勢的大中型企業搬遷改造的完成,湖北等省份的磷肥產量有望提升。
在環保政策背景下,中國磷肥產能持續出清。2023年,國內磷酸一銨產能為2312.00萬噸/年,相比2017年的2700.00萬噸/年下降14.37%;國內磷酸一銨產量為1038.76萬噸,同比變化不大。2023年,中國磷酸二銨產能2519.00萬噸/年,變化不大;國內磷酸二銨產量為1258.66萬噸,同比略有下降。通過供給側改革清退過剩產能,中國磷肥供給過剩的狀態已得到大幅改善,行業產能利用率逐年回升。根據中國磷復肥協會數據,由于種植結構和施肥習慣改變導致磷酸二銨國內需求下降,未來磷肥產品仍然會向復合肥品種傾斜。
2023年,磷肥主要產品磷酸一銨和磷酸二銨價格走勢基本一致,均呈先抑后揚態勢。2023年初,受原材料價格持續走低以及市場需求低迷影響,上半年產品價格下降明顯。下半年起,由于備貨季產品需求增長帶動以及市場開工率較低,產品價格呈現觸底反彈趨勢,于2023年11月中旬達到最高點后,磷酸二銨價格保持穩定;磷酸一銨因下游需求波動,價格有所回落。
展望2024年,據隆眾資訊數據統計,2024年磷酸一銨新增產能40萬噸,同時也將有35萬噸產能出清,產能增幅不大;磷酸二銨產能預計穩定在當前水平。下游需求方面,農用化肥需求預計保持剛性穩定增長,因此2024年,磷肥供需有望維持當前水平,但磷肥價格則與原材料磷礦石價格走勢高度相關。磷礦石為不可再生資源,隨著多年的開采,高品位礦石供應緊俏,價格預計保持堅挺,磷肥價格有望保持高位震蕩。
(3)鉀肥
鉀肥主要應用于農業領域,施用于大田作物和經濟作物,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作物對氮元素、磷元素的吸收量,進而提高作物產量、改善作物品質。近兩年,受地緣政治沖突影響,糧食安全得到了各國前所未有的重視。鉀肥作為糧食穩產增收的基礎性肥料原料,下游需求主要來自于農業種植。未來,新興市場國家將貢獻全球人口的主要增量,提高單位土地生產效率的需求將構成鉀肥長期需求增長的核心驅動力(3.600, -0.13, -3.49%)。
近年來,中國鉀肥產量波動提升,2023年,產量為1088.13萬噸,同比增長2.86%。從資源情況來看,全球鉀資源的分布不均勻,集中度高。其中,加拿大、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為全球儲量最高的三個國家,其占比分別達到31.3%、21.3%和11.4%,合計約占全球鉀鹽資源總儲量的64%;中國儲量占比為10%,排名第四。中國鉀資源總體稀缺,需大量進口鉀肥以保障國內供應,進口依存度始終維持在50%~60%之間。2023年,中國氯化鉀進口量為1157.00萬噸。
我國鉀肥生產集中在青海和新疆。近5年,我國資源型鉀肥生產能力基本保持穩定,尤其是近三年產能基本維持不變。目前,我國共有資源型鉀肥企業24家,加工型鉀肥企業約100多家;生產規模大于100萬噸(實物量)的大型企業有3家,其中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氯化鉀產能達到500萬噸(實物量),格爾木藏格鉀肥有限公司氯化鉀產能200萬噸(實物量),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硫酸鉀和硫酸鉀鎂總產能170萬噸(實物量),三家企業占資源型總產能的74%,中國鉀肥企業集中度較高。
2020年以來,各國對糧食安全重視程度顯著提升,而開工率下降等因素也導致鉀肥供給出現缺口,加之海運費不斷上漲等影響,推動鉀肥需求、價格逐步走高,疊加歐盟、美國對白俄羅斯鉀肥制裁、俄烏戰爭沖突影響,使得全球鉀肥市場價格在2022年上半年達到了10年來的歷史高價位。但隨后2022年7月至11月,由于全球經濟恢復乏力,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跳水,且鉀肥進入消費淡季,氯化鉀國際市場價格出現下滑趨勢,直至12月企穩后再度上漲;2022年全年,中國鉀肥價格走勢與國際市場基本一致。2023年上半年,鉀肥價格延續下行趨勢;2023年下半年,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長,鉀肥價格觸底反彈,四季度冬儲原因出現價格震蕩。
據Nutrien數據,2001年至2021年間,全球鉀肥表觀消費量年均增速約2.8%,2023年全球鉀肥需求在6500-6700萬噸,未來鉀肥將回歸正常需求增速趨勢。供給端來看,俄烏沖突制裁不確定持續加大,俄羅斯、白俄羅斯產量短期無法完全恢復,鉀肥供需緊平衡,同時,由于立陶宛制裁白俄羅斯禁用克萊佩達港,白俄羅斯鉀肥運輸成本大幅提高,白俄羅斯出口受限成本提升可能會導致全球鉀肥價格中樞有望上移。中國鉀資源儲量不足,未來擴產難度較大,中國對鉀肥進口需求或將進一步增加。
4. 化學纖維
2023年,化學纖維各品種產量均實現了不同比例的增長,化學纖維終端需求有所改善,化學纖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整體利潤有所修復。其中,滌綸長絲和氨綸行業產能擴張明顯,目前行業整體供大于求的情況仍然存在,但主要擴產企業多為龍頭企業,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預計未來幾年隨著行業供應增速的下降,行業供需格局將得到一定改善。粘膠短纖行業受近年來利潤虧損影響,業內幾乎無擴產產能,目前粘膠纖維價格處于歷史平均水平,行業盈利性受需求端影響較為明顯。
化學纖維主要分為合成纖維和人造纖維,合成纖維是以石油為主要原料經化學合成制得,人造纖維是利用含有纖維素或者蛋白質等天然高分子物質的材料為原料經化學和機械加工而成。根據中國化纖協會統計,2023年化學纖維產量為6872萬噸,同比增長8.5%,化學纖維各品種產量均實現了不同比例的增長。人造纖維產量479.4萬噸,其中粘膠纖維產量同比增長8.2%至416.8萬噸。合成纖維產量6393萬噸。其中,氨綸產量96萬噸,同比增長11.6%;錦綸產量432萬噸,同比增長5.4%;滌綸產量5702萬噸,同比增長8.7%。人造纖維的主要品種為粘膠纖維,合成纖維的主要品種為滌綸、錦綸、腈綸和氨綸等,滌綸產量在化學纖維總產量中占比超過80%,為主要的化學纖維品種。此外,目前債券市場主要發債企業主要集中在滌綸、氨綸、粘膠纖維三個品種,下文將主要針對這三個品種進行分析。
化學纖維的下游是紡織、服裝、產業用紡織品等領域,2023年,紡織行業國內市場需求韌性較強,國內紡織服裝類商品零售明顯修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2.90%,全國網上穿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0.80%,終端需求較2022年有所改善,帶動化纖直接下游需求高于2022年同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化纖行業營業收入為10975.26億元,同比增長6.75%;實現利潤總額270.73億元,同比增長43.74%。
(1)滌綸
滌綸產品可以分為滌綸長絲和滌綸短纖,其中滌綸長絲為主要產品。根據公開資料,2017年以來中國滌綸長絲產能持續擴張,產量整體保持增長趨勢,2017年以來行業產能增量主要來自桐昆股份(15.350, 0.63, 4.28%)、新鳳鳴(15.560, 0.56, 3.73%)、恒逸石化(7.640, 0.00, 0.00%)、東方盛虹(9.990, -0.04, -0.40%)和恒力石化(16.140, 0.29, 1.83%)等幾家頭部企業。滌綸長絲行業目前行業集中度很高,行業CR6產能占全國總產能近七成。截至2023年底,中國滌綸長絲產能5168萬噸,同比增長8.05%;滌綸長絲產量4509萬噸,同比增長5.45%;表觀消費量3664萬噸,同比增長22.87%。雖然滌綸長絲行業整體供大于求的市場情況仍然存在,但2023年,在中國國內需求復蘇以及滌綸出口量同比大幅增長20.99%的背景下,滌綸長絲一直處于去庫存過程中,目前行業庫存較2022年高點已經顯著下降。同時,滌綸長絲開工率在2023年維持高位,全年滌綸長絲平均開工率超過80%,為2017年以來最高水平,滌綸長絲下游織造、加彈機開工率上行,訂單向上傳導,滌綸長絲行業盈利逐步修復。
銷售價格方面,滌綸長絲行業上接石油化工,下接紡織、服裝、汽車以及其他工業等領域。滌綸長絲價格波動受到上游原材料價格波動和行業供需結構影響,2023年,在行業需求整體回升、但行業供需結構仍較為寬松的背景下,滌綸長絲價格基本跟隨原油價格走勢,一季度微漲、二季度下跌、三季度回升;10月以來,隨著原油價格震蕩下跌。截至2023年底,POY、FDY和DTY主流市場價格分別約為7550元/噸、8175元/噸和8850元/噸,較年初增長300元/噸、200元/噸和300元/噸,主流市場價格呈現上漲趨勢,但整體價格處于歷史較低水平。
展望2024年,根據百川盈孚數據,2024、2025年滌綸長絲新增產能規劃分別為265萬噸/年、285萬噸/年,亦多為頭部企業產能擴張,整體行業供應增速下降,行業供需格局將得到改善,行業集中度也將逐步提升,滌綸長絲行業有望進入強者恒強的發展階段。從需求端看,根據申萬行業紡織服飾的行業指數,當前紡織服飾行業景氣度處于近20年中低水平,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行業需求有望逐步改善。但中國房地產市場仍低迷,預計難以提振家紡用絲需求。綜上分析,2024年滌綸長絲上下游價差有望同比擴大,企業盈利能力有望同比向好,但供過于求現象仍將存在,落后產能或將繼續被動出清。
(2)氨綸
氨綸是一種彈性纖維,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氨綸生產國和消費國。隨著龍頭企業擴產計劃的推進,氨綸行業產能持續增加。根據中國化纖信息網數據,2023年全球氨綸產能約為163萬噸;國內產能為124萬噸,占比約76.07%。2023年氨綸國內產能凈增加14.3萬噸,較2022年底增長13%。氨綸龍頭企業通過新建產能,發揮自身在技術及規模上的優勢,擠占落后產能,國內氨綸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行業頭部效應明顯,行業優勝劣汰趨勢加劇;主要生產廠家有華峰化學(8.340, -0.03, -0.36%)、新鄉化纖(4.500, -0.15, -3.23%)、曉星中國等,行業CR5龍頭企業產能占比近七成,行業集中度高。
2021年第四季度以來,隨著新增產能的釋放,以及宏觀經濟不振使得市場整體供大于求等因素影響,氨綸價格高位向下調整。2023年1-2月氨綸價格微漲,3月下旬至年底氨綸整體價格處于下行區間,截至2023年底,根據CCFEI價格指數:氨綸20D和氨綸40D價格分別約為34500元/噸和30000元/噸,已處于近年來低位。
展望2024年,從需求端來看,氨綸主要添加到滌綸等合成纖維制成的紡織服裝中,如襯衫、運動衣、內褲、絲襪等。2021年,由于公共衛生事件導致口罩、運動服等需求階段性提升,進而帶動氨綸產品需求爆發性增長,但氨綸需求與國內紡織服裝等需求相關性大,氨綸需求當前已回歸到正常水平。從供給端來看,2021年來受行業盈利催化影響,氨綸產能已從2021年的86.80萬噸增長至2023年底的124萬噸,供給端增幅較大,當前行業供過于求現象明顯,企業盈利不佳,2024年氨綸行業仍將保持供過于求態勢。
(3)粘膠纖維
粘膠纖維根據纖維長度可分為粘膠短纖和粘膠長絲。由于粘膠纖維常用于替代棉花紡紗而非直接用于織造,因此粘膠短纖在產品結構中占據大頭。2023年粘膠纖維年產量416.8萬噸,占比為86.94%。在粘膠短纖的需求結構方面,紗線占主導地位,需求高達90%,其余為無紡布,紗線包括人棉紗、混紡紗等,終端主要應用于服裝、家紡等領域。
粘膠短纖行業由于前期擴張產能過剩和下游需求不振,同時“三廢”等環保問題日漸突出,企業每年在環保上的投資逐年增加,部分中小企業虧損嚴重,開工率達到歷史低位甚至退出生產,產能逐漸出清,2021年以來行業內幾乎無擴產產能,龍頭企業通過自身產能擴張與行業并購等方式增加了部分產能,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行業CR3產能占全國總產能近7成,經歷產能洗牌后,目前粘膠短纖行業格局已較為穩定,主要集中在賽得利、中泰化學(4.920, -0.01, -0.20%)、三友化工(5.690, -0.01, -0.18%)等龍頭企業。2023年,粘膠短纖產能利用率約為82.5%,較去年提高9.9個百分點,自2023年3月份開始粘膠短纖行業開工負荷率提升至相對高位。
2023年,粘膠短纖上半年價格相對平穩,下半年粘膠短纖主要下游人棉紗利潤欠佳,對粘膠短纖市場價格進行壓價,粘膠短纖價格跌至年內低點。隨后受庫存低位支撐和成本上漲影響升至年內高點,最后進入需求淡季,價格再次下跌,粘膠短纖價格全年價格整體在12400元/噸~13350元/噸之間窄幅震蕩。截至2023年底,粘膠短纖價格12600元/噸,較年初小幅下降。
展望2024年,粘膠纖維經過2017年至2020年的高速擴產期后,2018年至2022年行業開工率均低于80%。2023年在下游需求向好的情況下,粘膠纖維盈利從底部逐步回升。由于前期產能擴張明顯,2024年行業仍將處于產能消化階段,行業供過于求現象短期仍會持續,但考慮到下游紡織服裝等終端需求逐步復蘇,粘膠纖維行業景氣度有望逐步回暖。
5. 其他化工細分行業
除上述主要化工分類外,化工行業還涉及合成樹脂、精細及特種化工等細分行業,合成樹脂代表性的品種有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和ABS五大類合成樹脂;精細及特種化工通常指具有特定應用功能,技術密集,商業性強,產品附加值較高的化工產品。下文重點分析聚烯烴和橡膠助劑細分行業。
(1)聚烯烴(聚丙烯、聚乙烯)
中國聚烯烴行業通用產品供應格局偏弱,2024年,中國聚烯烴仍處于產能擴張周期,進一步限制產品價格和開工率,企業盈利空間有限。但高端聚烯烴產品仍有缺口,未來中國聚丙烯行業需持續擴大出口并加大對高端產品的研發生產力度。
2010年以來,全球聚烯烴產能從1.5億噸/年增長至2022年的2.45億噸/年,年均復合增長4.2%。從全球產能增速上來看,全球聚烯烴產能增長主要受2016-2018年美國的乙烷裂解周期和2020年以來的中國大煉化和輕烴裂解周期影響;2020年以來,隨著中國七大石化產業基地項目的逐步建成投產以及美國頁巖油革命帶來的聚烯烴輕質化原料(乙烷、丙烷)供應的大幅提升,國內聚烯烴產能大幅增長。
2015-2019年,中國聚烯烴產能平均增速僅為5%左右。2020年開始,大批煉化一體化項目投產,而這些項目大多配套下游PE裝置,新增產能不斷對供應形成沖擊。截至2023年底,中國聚烯烴產能6995萬噸/年,較上年末增加647萬噸/年;產量5964萬噸,行業產能利用率約為85%;聚烯烴表觀消費量7505萬噸,同比增長7.1%。中國聚烯烴行業通用產品過剩,導致行業開工率自2020年開始逐步下降,但高端聚烯烴產品仍有缺口,2023年聚烯烴進口量1344萬噸。
價格方面,聚烯烴價格整體窄幅波動下降。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海外需求相對偏弱,特別是歐美地區需求較為低迷,同時中國聚烯烴仍處于集中擴能期,供應總體寬松。中國聚乙烯(PE)價格窄幅波動,年均價格8511元/噸,同比下降9.40%;聚丙烯拉絲均價7618元/噸,同比下降9.63%。2023年聚丙烯整體行業利潤不佳,油制聚丙烯、丙烷脫氫制聚丙烯(PDH)均有不同程度虧損。
展望2024年,聚烯烴產能增速依然較高,聚烯烴通用產品供需格局依舊偏弱。2024年,中國聚烯烴仍處于產能擴張周期,進一步限制產品價格和開工率,企業的盈利空間有限。高端產品仍有差距,未來中國聚丙烯行業需持續擴大出口并加大對高端產品的研發生產力度,對標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逐步替代進口,持續擴大聚丙烯出口量化解供應過剩壓力。
(2)橡膠助劑
2023年,中國輪胎產量同比大幅增長帶動橡膠助劑總產量及出口量同比均有所增長,但產品價格和銷售收入同比略有下降,未來行業集中度有望提高。
橡膠助劑行業是精細化工產業的分支,隨著輪胎工業不斷發展壯大以及部分橡膠助劑項目的建成,中國橡膠助劑行業產量保持增長,在全球橡膠助劑市場所占份額逐年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主要橡膠助劑生產國和供應國。據中橡協橡膠助劑專委會統計測算,2022年國內橡膠助劑產量約占全球的76%。
2023年,中國橡膠助劑總產量及出口量同比均有所增長,但產品價格和銷售收入同比下降。根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橡膠助劑專業委員會統計,2023年中國橡膠助劑總產量149.86萬噸,同比增長9%;出口量40.26萬噸,同比增長2.2%,主要由于中國物流景氣指數同比向好,帶動輪胎產量同比增長17.44%所致。但2023年高性能橡膠助劑產品價格下滑,對行業整體收入造成拖累。2023年中國橡膠助劑工業累計工業總產值315.68億元,同比下降2.7%;銷售收入313.4億元,同比下降0.3%。
根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于2020年11月發布的《橡膠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導綱要》,橡膠助劑“十四五”產量預測目標173萬噸,規劃目標“橡膠助劑行業發展的速度平均在年5.7%”;行業集中度(前十名企業銷售收入占全行業比率)≥75%,其中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企業≥2家,20億元以上企業≥4家。未來行業集中度有望提高。
三、行業展望
短期來看,成本端,2024年原油及煤炭價格中樞均有望同比下降,化工行業成本壓力或將減小。需求端,房地產行業景氣度仍處于底部,未來企穩復蘇仍需一定時間,但紡織服裝業的底部回暖、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等因素仍會對化工行業需求形成一定支撐作用。供給端,多數基礎化工產品仍處于產能消納或產能擴張的階段,推動行業供給寬松。長期來看,未來化工行業將主要圍繞“控能耗”“調結構”“提創新”等方向發展。
短期來看,成本方面,2024年原油及煤炭價格中樞均有望同比下降,有望進一步降低化工行業成本壓力。根據《2024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顯示,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從2023年的2.7%放緩至2024年的2.4%,全球經濟增速或將放緩。同時疊加主要石油消費國新能源占比的不斷擴大,交通運輸燃料使用量結構性下降,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同比增速或將下降,石油價格中樞有望進一步下降。同時,2024年以來,煤炭供需預計進一步寬松,煤炭價格中樞有望進一步下降。需求方面,當前國內居民對地產信心仍不足,同時疊加中國城市化率已達高位以及人口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房地產行業景氣度仍在底部徘徊,未來企穩復蘇仍需一定時間,但紡織服裝的底部回暖、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等因素仍會對化工行業需求形成一定支撐作用。供給方面,2024年,多數基礎化工產品仍處于產能消納或產能擴張的階段,行業供需仍將處于寬松局面。
長期來看,根據國家發布的《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3年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3年本,征求意見稿)》《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推動現代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促進煉油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化工行業相關政策指引,未來化工行業將圍繞“節能降碳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能結構和生產力布局”“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提升創新發展水平”等方向發展
相關新聞
-
2022-03-27
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和發展
-
2024-08-26
全球與中國水下造粒機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
2022-09-04
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未來產業的政策建議